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29 点击次数:100
4月28日,EASA的执行主任弗罗伊恩·圭尔梅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,将推迟国产大飞机C919的欧洲适航认证,需要三到六年时间。
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后,中国对波音飞机采取了强硬态度。据报道,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,中国已“停止接收”波音新机交付。在此背景下,欧美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。
中国自行研制的C919在国内市场已有明显进展。该机型2017年首飞,2022年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,2023年5月正式开始商用运营。截至2024年底,中国东方航空、国航、南航等三大航企累计接收C919约14架。
其中,仅东航就已获得6架、并计划在2025年再引进10架。这些飞机已经投入上海—北京、上海—香港等国内多条航线,2024年累计执行超过6600架次航班,飞行时长约1.6万小时,运送旅客近90万人次。
一架C919飞机甚至在高原地区完成了拉萨适应性试飞,为后续高原航线运营做好准备(图见上)。今年1月1日起,东航的C919还开通了上海—香港航线,实现了国产大飞机对港首航。总之,C919在国内市场运行稳定,乘客和航司反响总体正面,市场订单也在不断增加。
表面上,EASA推迟C919认证主要是为了完成严格的技术审查,如验证机体结构、发动机系统和飞行性能等。官方称,这样的流程通常需要五到八年,新机型的认证周期本身就不短。
但是,也有分析指出此举不单纯是技术因素。C919正对标波音737和空客A320系列,两家巨头长期统治着全球单通道市场。中国媒体评论说,此次延期背后有波音和空客“市场保护”意图的影子。业内人士指出,延迟认证可能让西方航空公司和租赁商继续购买空客/波音飞机,暂时阻挡国产机型进入欧美市场。
正如有分析认为:“延长认证时间或为现有两大厂商赢得时间,但也凸显了它们双头垄断的脆弱性”。另外,美国已在此前明确阻止C919获得FAA认证,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手段。因此,欧洲方面宣称的“技术原因”或多或少掺杂了政治和商业考量:在中美博弈和自身利益双重驱动下,EASA选择了谨慎甚至拖延的姿态,以维护其盟友与自家产业的利益。
面对欧美暂缓,C919的海外推广脚步并未停歇。中国商飞正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洽谈适航认证。事实上,中国与全球已有27个国家签署了航空安全监管互认协议,包括巴西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俄罗斯等。这些协议意味着,在这些国家中国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可以得到认可。
近期,越南民航部门就提议承认中国的型号合格证,通过修改法规让国产飞机在越南运营成为可能。C919也已经在东南亚展开展示和试飞:去年底中国商飞率队在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演示飞行。马来西亚交通部长亲自参观了C919,并表示对国产机型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此外,中国商飞正积极接触多家东南亚和中亚航空公司,例如印尼鹰航(Garuda)、哈萨克斯坦SCAT航空、柬埔寨吴哥航空等。据报道,这些航空公司高层已就未来采购C919进行商谈。在国内外需求带动下,越捷航空(越南低成本)已租赁两架姊妹机ARJ21(C919的小型号)在2025年投入运营,而越南河内航空首席也表示,如果C919获得适航证愿意考虑采购。可以说,除了传统欧美市场,中国正依靠相互认可机制和地区合作打通东南亚、上合组织等新市场。
有人担心C919会不会因此被“扼杀”,甚至无法进入国际市场。事实上,C919的命运并非完全取决于欧美监管。一方面,中国庞大的国内航空市场本身就是坚强后盾。东航等多家航司已经表示未来年内还将大幅增加国产大飞机投入。
据报道,C919自2023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安全运载乘客超过100万人次,国内验证数据持续积累。另一方面,中国已经在推动多边合作机制:除了前述的双边协议,还可利用ICAO(国际民航组织)等平台推动国际适航标准更多包含中国方案。
综合来看,在持续积累运行经验和技术改进的同时,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和国家战略资源,C919即使在国际认证上遇阻,也有望通过多元化布局和市场策略为自身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。
**参考资料:**路透社、新华社、第一财经等综合报道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上一篇:离线脉冲长袋除尘器